别小看大地的泥土,它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于生存衍殖之所在;书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泥土”,人们从中吮吸丰富的养料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并世代相传。
南国书香节组委会供图
书,从来是时代文明智慧的象征。我们的祖先跨越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以后,从商周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有声读物、电子读物和各类平台、传媒,无不标志着时代的飞速进步。人类的智慧是以书为载体凝聚起来,辐射开去,产生一股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人类越来越聪明,一切越来越智能,都离不开书籍的巨大功绩。
一位哲学先哲说得好:“书犹药也。”有抱负的青年应从阅读中找到梦想的共鸣。想当年苏东坡读《庄子》,感到久蓄胸臆之中的话全被说出,不禁欣喜若狂,精神为之一振。一位作家就曾生动地比喻,阅读要找“知己”,一旦“找到思想气质相近之作者,找到文学上之知己,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灵魂上发生巨大的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我想:不管把书比喻为“药”也罢,“老师”也罢,“知己”也罢,就是要通过阅读充实人生、早日成才。
爱阅读的人常口出“豪言壮语”。英国历史学家马考雷说过一番颇令人感动的话。他说:“即使有人提出,只要我不再读书,就可以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国王,身居宫殿,享受珍馔佳酒,拥有车马万乘,身穿华服贵饰、侍卫随从前呼后拥。我也决不答应,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富有藏书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好读书的国王。”
表白自己爱阅读的心里话是格外形象而感人的。毛泽东年青时把自己进入图书馆的心情喻为“牛进入了菜园”。高尔基形容自己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瞿秋白一天不读书,心里就不舒坦,一看到好书就“像饥饿老虎见肉一样喜欢”。
外国名人大师对书也有许多溢美之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书是“躯体的灵魂”;莎士比亚称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雨果称书是“非常忠实的朋友”;赫尔岑称书是上代人对下代人的“遗言”“忠告”和“命令”,是“当代的文献,是真理和力量的结晶,是未来的憧憬”;别林斯基称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高尔基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源泉”;前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称书是“我的老师”,总之穷尽世上最美、最动听的辞语也表达不了人们爱书的心情。
书,各式各样;人,千差万别。什么样的人爱阅读什么样的书!
“书犹药也”,给青少年阅读的书尤其如此,读完一本有益的书使人清醒、振奋,读了一本误人子弟的书,如灌入了迷魂药,乃至迷失人生方向。
药无分贵贱,书亦无分贵贱。价格昂贵的书不一定是好书;一本平价的书有时反而令你受益匪浅。一本书影响了几代人乃至数千年的例子不胜枚举。
你看书,书也看你:看你对她是否专注。书不喜欢把她当装饰的人;不喜欢把她束之高阁的人;不喜欢“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人。
一个知心挚友往往抵得上几十个泛泛之交。慢读、细读、深读经典之作远胜浏览百书。我很喜欢“阅读其实是一种相遇”这句话,书让你有机会接触不同时代的精英留下的思想芳华。
借来的书比买的书看得快,焚膏继晷地速读之;自己掏腰包买的书又比别人赠送的书看得多。正如古人“反思”云:“积金未必能守,积书未必能读。”
所以,奉劝人们:“有好书要快读!”
是的,积金要能守,藏书要快读!
当年,在撰写长篇小说《一代奇才梁启超》时,我看到梁启超曾说过:“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此话令我刻骨铭心。面对浩渺之书海,巍巍书山,要学会把“厚”书读成“薄书”。一本书当未阅读完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通过慢咽细嚼,对书的内容有了真正透彻了解后,抓住要点,掌握书的实质,就会感到它的精华所在,书便变“薄”了。
每读“薄”一本书,定会增长一分知识、一分才干,再结合各人的实践和聪明才智,才会创造出新的成果,才会成才。这样,“薄”的书不就越读越“厚”了吗!
这种“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辩证法,正是阅读的目的。“我是主人,书是奴隶”。丧失了人的主体意识而去为赶潮流、凑热闹而读书,往往使人成为书的奴隶。
叶圣陶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博学的马克思形象地说书:“必须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他为了写《资本论》阅读书籍达1500多部,而且把书放在得心应手位置,使书“就像自己的四肢一样服从我的意志。”不少有成就的作家博览群书,从许多厚厚的古今典籍史书中,撷取精华,分写成大量素材,又通过自己的辛勤创作,把这些资料创作成脍炙人口的巨著。
如果把做学问比喻成金字塔,那最底层便是大量地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从知识中增长智能——居于塔尖的则是创造力。
阅读是手段,不是目的!
厚积而薄发,薄发必须厚积!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补充道:“书中自有情与理,书中自有天和地。”
倘若我们不束缚于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狭义解释:什么为了获取功名利禄、美女娇妻而读书的话,这两句话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知识,才干源于书本。当代不少精英喻书本为“金梯”“金钥匙”,书中的确有黄金屋,书中还有情与爱!
英国学者约翰•罗斯金说过:“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 “读书就像开矿”,是在“沙里淘金”。唐代诗人王梵志说得更贴近:“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我想:这些名人对读书的见解,不正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之广义阐释么。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含意,我理解为书籍在推进人类进化和提高人类审美价值的灼灼光华和佼佼美质。古人从另一角度欣赏书的“美学价值”。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清人袁枚也说“见书如见色,未近心已动”。他们早就把读书的愉悦感远远驾于美女之上矣。
“没有多少人读书的国家,是贫血的国家;没有多少人读书的民族,是会被时代抛弃的民族。”这位诗人说得何等好。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永不变心的好朋友,永不消失的财富,永不熄灭的光柱,永不匮乏的精神食粮……那就是书!
辛弃疾说:“胸有书传有余香。”爱阅读的人香气充盈,气质美、品格高、境界宽!在2025南国书香节到来之际,让我们牢记“爱书吧!”这是前人的宝贵的经验;“爱阅读吧!”这是成才的基石,这是新时代的呼唤!
【作者】陈锡忠(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晓霞 林琳
【实习生】丁陆薇 黄思凯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
中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